【消費升級、關注健康、積極運動成最強趨勢】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高漲
發布時間:2017-11-28
概述
消費者就業預期從第二季度的68躍升至72,增長4個點;消費者的消費意愿空前高漲,從上一季度的56增至58,達到2014年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個人經濟情況也實現了小幅上揚,從69增長至70。
尼爾森近期發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比第二季度增長2個點,達114點,再創歷史新高。更值得關注的是,從2016年第四季度的106點到本季度的114點,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已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增長。這一數據表明,在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發展的環境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實現穩步提升。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經濟連續9個季度運行在6.7%—6.9%的區間,增長的穩定性不斷提高,為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結構優化調整態勢,新舊動能加快轉換,傳統行業的過剩產能在逐步化解,新動能不斷培育。經濟發展質量優勢不斷顯現,就業、收入、物價等民生指數不斷改善,經濟發展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尼爾森中國區經理韋劭說。
同時,韋劭表示“科技服務、科技金融、網絡視聽、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不斷涌現,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活力。這不僅為社會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催生了更多新的消費熱點,為中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帶來更多可能性。”
尼爾森消費者信心指數衡量消費者對于就業預期、個人經濟狀況以及消費意愿三個方面。消費者信心指數高于100則為積極,反之則為消極。
消費者信心指數再創歷史最高值,就業預期、消費意愿領漲
尼爾森報告顯示,第三季度消費信心指數的增長是就業預期、個人經濟狀況、消費意愿三大構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就業預期從第二季度的68躍升至72,增長4個點;消費者的消費意愿空前高漲,從上一季度的56增至58,達到2014年來的最高值。與此同時,個人經濟情況也實現了小幅上揚,從69增長至70。
從區域來看,促進各區域消費者信心指數提升的因素各不相同。東部地區就業預期顯著提升,從75點躍至80點,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意愿也實現平穩增長;西部地區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意愿領漲,其中個人經濟情況從60點升至66點,消費意愿從47點躍升至54點,均實現大幅上揚;南部地區各指標穩定,其中就業預期從74點增長至76點;而北部地區同樣由就業預期領漲,從59點升至64點,個人經濟情況和消費意愿也分別實現1個點的小幅上揚。
從各級別城市來看,上線城市保持穩步增長,其中一線城市從65點增長至66點,二線城市從65點漲至67點;下線城市同樣呈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其中四線城市從57點增加到59點,與其他級別城市差距進一步縮小;伴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供給側改革的逐漸深入,返鄉創業成為一股新熱潮,以創業帶動就業,農村地區就業預期進一步提升,從76點躍升至81點,成為拉動消費者信心指數的重要因素。
“隨著‘多證合一’等‘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不斷激發市場活力。與此同時,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日益顯現,中國經濟繼續向服務業轉型,增加了新的就業崗位,大幅度降低了失業率。”韋劭表示。
全民消費持續推動消費升級,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新主流
尼爾森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消費者不僅注重享受型消費,健康消費也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尼爾森報告顯示,未來12個月消費者最想購買的產品中,凈水器、智能手環、空氣凈化器等能夠給人們帶來健康生活的產品實現正增長,較上季度分別增長4個點、2個點、2個點。
根據尼爾森報告顯示,在健康領域內,消費者尤其關注健康食品。數據顯示,62%的消費者關注健康食品,45%的消費者關注健康服務,僅有31%和26%的消費者關注藥品和保健品。同時,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也改變了對食品飲料的購買習慣,比如水果茶銷售增長率高達122%,純果汁銷售增長率為24%。
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的健康觀念已從食品滲透到個護、家庭清潔護理等品類。比如在洗發水品類增速放緩的情況下,無硅洗發水增長14.4%;在洗潔精品類中,具有護手功能的產品所占市場份額高達62%。
在銷售渠道多元化的環境下,大型商超依然是人們購買健康食品的主流渠道。尼爾森數據顯示,全國79%的消費者會選擇在大型商超購買健康食品,其中,一、二線城市分別有74%和73%的消費者選擇在商超購買;鄉村最高為82%。選擇大商超購買健康食品的消費者中,77%更青睞對消費者透明生產流程的廠商,82%認為在一個地方就可以買到需要的所有東西很重要,70%更傾向去提供全面能夠滿足膳食需求的零售商,因此,這一部分消費者在購買中更加期待產品多樣性、購買便利性、生產透明性。
零售同樣是消費者購買健康食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零售商應對綠色消費的需求給予更多支持。尼爾森報告認為,增加綠色健康產品種類,增強陳列位置更能吸引客流;對店內客流熱點圖與路徑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提升品類聯動、優化店內布局等具有合理性搭配的一站式銷售也能有效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愿;還可以通過信息互動提升體驗,如通過貨架標簽注明產地、生產過程及健康飲食方法,提供可追溯電子標簽等。
尼爾森報告表明,健康對不同年齡階段的消費者有著不同的含義,呈現出“由外到內”變化趨勢。數據顯示,90后更加注重儀表,其中35%關注體重問題,32%關注皮膚健康;80后較為注重營養,其中42%的人更關注營養問題,39%注重體重問題,而關注皮膚健康和亞健康的人群占比分別為34%和31%;50后-70后更重視器官健康,他們關注的重點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心血管、胃腸道、關節,占比分別為42%、37%、34%、20%。
“與其他消費品不同,健康是剛需,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普遍提升,對于健康的訴求也在不斷升級,健康的消費升級將激活健康服務市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這意味著‘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成為消費升級新風口”韋劭進一步解釋道。
運動成為健康訴求的主要方式
隨著健康消費的不斷升級,在消費者追求吃的健康和用的健康的同時,運動健康也在不斷融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達到對健康訴求的主要方式。尼爾森研究發現,各級城市對運動方式的選擇有所不同,對上線城市消費者而言運動即社交,下線城市消費者更青睞戶外運動,而農村地區選擇較為單一。數據顯示,一線城市消費者中,36%選擇球類運動、27%選擇騎行、33%選擇游泳、27%更愿意去健身房,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二、三、四線城市中選擇分別有80%、81%和79%的消費者選擇戶外跑步,高于全國73%的平均值;農村地區66%選擇戶外跑步,對其他運動方式選擇較少。
尼爾森報告顯示,雖然全民運動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生活方式,但大多數人離科學運動仍有距離。研究表明,每周科學運動時長為7小時。但尼爾森數據顯示,全國消費者平均每周運動時長僅為4.2小時,其中一線城市為4.5小時、二線城市為5.0小時、三線城市為4.9小時、四線城市為4.6小時,鄉村地區僅為3.6小時。同時,各級別城市消費者所處的階段也有所不同,對一線城市消費者而言運動已成自律,49%消費者規律運動持續2年以上,遠超全國28%的平均值;二線城市貴在堅持,分別有38%和36%的消費者規律運動堅持時間為6個月-2年;而農村地區仍處于嘗試階段,有44%的消費者規律運動持續在6個月以下。
在運動消費方面,尼爾森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年均體育消費為1213元,相當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其中一線城市平均運動消費最高為2927元,二線、三線城市緊隨其后,分別為2105元和2438元,四線城市和鄉村地區較低,分別為1571元和396元。各級別城市所處階段不同,上線城市注重環境和體驗,主要花費在運動員會員卡、場地使用費、運動手表和運動耳機等方面;下線城市則處于消費升級階段,主要為運動器械和賽事門票;農村地區主要為運動服裝和運動鞋花費,還處于基礎性消費階段。
“在全民健身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新一輪健身風潮將中國體育產業發展推向新的階段。隨著國民健康及運動意識的提高,運動消費市場的活力和潛能正在不斷釋放。”韋劭表示。